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6:31:10    次浏览
金榜题名日,衣锦还乡时。科举存续的一千三百多年间,多少古代学子为此痴狂到白头。广东河源佗城考棚是广东省现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,在全国可查考的204座学宫和14处考棚中,学宫与考棚并存的目前只有广东龙川和河北定州。 在河源首届客家乡土文化节举办期间,10月28日,佗城10多名高中生穿上古代书生的衣服,按照佗城秋考的习俗,赴考棚参加“秋闱”,10多名小学生扮成书童伴随学生赴考,再现了古代佗城考棚科举乡试盛景。而佗城的几名老人家也恢复榕树底下讲古习俗,在树下向小学生讲佗城百家姓的来源与故事。 28日上午9时多,10多名当地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来到佗城学宫外面,与他们同时来到的还有10多名当地小学四、五年级的学生。高中生穿上古代书生的衣服扮成考生,小学生穿上古代书童的衣服扮成书童。 他们按照古代学子秋天赴考的习俗,考生手拿文房四宝,书童则提着他们的小行李箱,一起走进学宫。参拜中国古代儒学大师孔子与历代名家大师。敲响了铜钟与锣鼓,按照传统习俗,敲钟有“高中”之意,响鼓有“及第”之意。 参拜仪式结束后,学子们与书童沿着佗城老街一路向考棚走去,沿途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,许多村民对他们再现佗城科举乡试盛景表示赞同。 来到佗城古码头,考生从文房四宝里取出毛笔,在河里开笔。据说,古代佗城古码头的河水平时非常清澈,一到考棚考试的时候,由于考生开笔、洗笔的多,墨水漂到河里,整条河都是墨香味,引来众多鱼儿来吃墨水,吃了墨水的鱼也变得特别聪明。考生们按照这个习俗,在清澈的河水里开好笔,期待考试时,自己能够文思泉涌。 开好笔后,考生们与书童开始进入考棚,主考官开始检查每名考生携带的物品,防止考生作弊。 几名考生端坐在与古代一模一样的考棚里,开始磨墨挥豪,用毛笔在竹柬书写他们的考试文章。他们的旁边则是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雕塑。 在考场的另外一边,8名学子端坐在桌子上,同样磨墨凝思,挥毫作文,期待自己能够金榜题名、高中状元。严厉的主考官则在场内不住停巡视,防止考生作弊。 文考结束后,考生又举行武考,比赛射箭,每人10支箭。在武考场上,考生们放下笔,弯弓射箭进行武考。 在考生们考试的同时,佗城古码头的榕树下,几名九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给孩子讲佗城的姓氏历史、文化、渊源、变迁与南越王赵佗的故事,10多名孩子或坐或站,听得津津有味。从现在开始,佗城将逐步恢复榕树底下讲古的习俗。 佗城考棚是中国古代四大考场之一,与曾分布在中国版图上的一个个考棚,就见证了文人士子们走上“春风得意马蹄疾、一日看尽长安花”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。 佗城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(1876年),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。原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,砖木梁架结构,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。大门牌匾“龙川考棚”,是在考棚刚落成时,当时龙川县知县莫东奎所题。两边对联,上联: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,下联: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。 龙川考棚建成后,龙川每年的秋天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,场面热闹非凡。当时河源、和平、连平、紫金、兴宁、五华等县的学子都到此赴考。据统计,自唐宋以来,龙川有进士28人,举人112人,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。乡试也称为“大比”,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。因一般在秋天举行,故又称“秋闱”。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,中式者为举人,第一名称为“解元”。中举者一般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了。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。 据佗城风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河源乡土文化节举办期间,佗城恢复古代学子考棚考试场景与榕树底下讲古的习俗,目的就是挖掘河源的历史文化,尤其是科举考试文化与姓氏文化,再现佗城昔日的辉煌,解码佗城姓氏谜底,发展文化旅游。